不知各位有没有长期使用国外网络产品(融入到生活中,而非只是为了新鲜而去体验或者很久才用一次)的经历。对于我而言,我对海内外网络产品差别的评价是“天上地下”。
如果是完完全全进行一次详细的对比评价,那恐怕花半年时间都说不完,槽点实在是太多。因此这篇文章中,我只对一些规模较大的网络产品,以公司为单位进行评价。并且,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切身体会,对比项会比较大众化,不会很深入、详尽。
百度
百度是中文搜索引擎起家的,那它的搜索引擎使用体验如何呢?
实在不怎么样吧。搜索页面可谓是“广告里面插结果”,一整个页面里只有寥寥两三个是正儿八经的结果,而且基本都是低质、无用的内容,剩下的全是各式各样的广告。之前的魏则西竞价排名事件、血友病吧的出售贴吧事件,都是百度弊端的体现。什么?现在已经整改了?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可能吗?
百度CEO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此狂妄、无耻的一段话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哪里来的自信在大众面前说出来的。当然结果也大快人心——被当众浇水,网友直呼痛快。
且不说Google真的回来后百度能不能赢,就一个“再”字我实在不知道它是从何而来。难道百度真的从前赢过Google吗?真的不是因为网络墙?不是因为Google懒得争这一亩三分地?如果Google回来了,百度又打算凭什么赢下这场争斗?凭自己搜索页高达80%的广告和无数垃圾低质内容吗?
百度另外一个被无数用户吐槽的产品非百度网盘莫属,有着“5G时代的3G产品”之称。
不过我对百度网盘限速这点一直保持比较中立的态度,毕竟服务器带宽不便宜,而且就算便宜人家也没义务给用户白嫖。
百度网盘让我反感的主要有两点。第一,用户激励计划。厂商不会没有理由给用户提供“免费的午餐”,那么厂商又有何理由在未经用户允许的前提下占用用户资源来为自己服务?(同类型事件及详解可阅读我的另一篇文章:有关最近引发热议的爱奇艺HCDN的一些看法)
第二,做不好就不要搞垄断恶心用户。这基本上是所有中国互联网厂商的通病,国内厂商永远都以金钱为唯一目标,只要能赚钱便丝毫不顾及用户体验;而国外厂商则是以实实在在带给用户方便及良好的体验为主要目标,以利润为次要目标,如果一项功能或产品能够带给公司利润但却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那么国外互联网厂商大概率不会选择采纳。
百度网盘就是国内厂商这种理念的典型代表。百度网盘自始至终就不是一款以真正带给用户方便为目标的产品(这一点完全可以对比Google Drive和Microsoft OneDrive)——依靠超大空间为噱头吸引用户,让许多原本分发困难的大文件转战到百度网盘,然后再在下载上做文章,强制要求用户下载软件,附加下载限速,倒逼用户开通会员。
这样一番操作过后,用户又下载了软件,又开通了会员,粘性自然会增加。然后,这些用户便成为了百度网盘扩大规模、垄断市场的棋子。再看看Google和Microsoft的网盘产品,就没有下载限速、强制安装APP,以及用套路垄断市场等这些恶心人的操作。他们的产品,能够真正带给免费用户便利,带给付费用户物有所值的高质量服务。
腾讯
先说腾讯公司最知名的软件,微信。
微信可谓是当代中国的国民级社交软件。可就是这样一个重量级的软件,它的使用体验又如何呢?想必不用我再多说了,槽点之多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完的。“微信是一款小而美的软件”,小到比“虚幻大作”(QQ,不知道外号由来的可百度,是个贬义外号)还要费内存、占用系统资源。
使用遇到问题、被误封账号了等等杂七杂八的事不在少数。什么?你说你要找客服?很遗憾地告诉你,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一些专门对付腾讯的知识,到死也见不到腾讯客服部门的活人,回应你的只是刻板、无用的机器人回答。
再来说说微信支付。从用户角度而言,微信支付无比封闭,用户与用户之间(非好友)的转账只能依赖收款码,想要直接通过手机号转账对方还必须事先设置好,跟国外的PayPal完全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从商户角度而言,开通支付业务流程繁琐,限制极多,又是限额,又是这不让用那不让用;只开通还不行,想要正式开始使用还必须有一个原本毫无关系、硬是被腾讯关联到一起的已认证服务号或小程序,每年额外多出一笔美其名曰“审核费”的支出。对用户、商户双方而言,微信支付的风控机制也十分的“脑残”,日常交易中若是有金额较大或临时与往常交易行为不同的操作,立马就会被风控,而且往往没有方法可以解除;商户端就更不必说了,一言不合就封号 。
基于微信而衍生的其它服务也有很多。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小程序等)的限制有多强不必我多说,各位开发者都心知肚明。2024年了,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居然还不支持互联网最基础的超链接<a>
标签,小程序也是各种限制。最奇葩的是高举着保护用户隐私的大旗,不让开发者获取到微信用户的头像和昵称,而那些真正该保护用户隐私的地方,丝毫没见有什么较大的变化。
视频号等后出的功能(包括内测期间的页面样式、功能等),不能说一模一样,但十分里有九分都是抄袭。抄谁的呢?很明显,抖音、小红书等。不管这些东西加进去会不会导致软件变得臃肿、卡顿,进而影响用户体验,只要包含了“利益”二字,那前面的这些统统可以忽略不计。
微信说完了,那么QQ这个主体功能和微信类似的软件应该也不用重复介绍了,里面的会员,包括腾讯系旗下的其他软件的会员或付费内容,营销手段一样令人反感。下面不妨说说腾讯的游戏产业,那个占掉整个公司三分之一收入的产业。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腾讯公司每年在游戏产业上的收入超过1000亿。这个数字使得腾讯常年在世界游戏公司收入中排名第一。讽刺的是,这个第一既做不出像使命召唤、星际争霸这样征服全球的3A游戏,也不能像微软、任天堂、索尼一样,做出Xbox、Switch、PS这样的顶级游戏硬件。
腾讯旗下的游戏,质量不算很低,至少在耐玩性上还是可以的。但其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的营销策略,实在令人作呕。腾讯公司的游戏,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那其实并不是它自己开发的,而是由那些并购过来的工作室制作的。而达成这个高收入的根本原因,不过是以量取胜。
更有甚者,连并购都省了,直接大胆抄袭。比如最近被疯狂吐槽的“元梦之星”,妥妥的就是将网易的蛋仔派对,融合了一些腾讯自家产品之后的产物。
这个星球上最赚钱的游戏公司,却对游戏行业的进步提供不了一丝一毫的推动。他是全世界最尴尬的游戏之王。——《VR扯掉了中国科技圈的遮羞布》
总之,用毫不客气的三个词总结我对腾讯的看法,就是抄袭、并购、垄断。
阿里巴巴
众所周知,阿里一直和腾讯是相互竞争、不对付的关系。不过从用户角度出发,我并不觉得阿里有多少缺点值得大肆吐槽。
首先,在面向用户时阿里会比腾讯更多地让利。比如每年经典的集五福兑现金红包,虽说每个人分到的不多,但加在一起并不是个小数目;腾讯呢?过年是有活动,不过这活动全是充VIP优惠之类的,表面上看是给了点蝇头小利,实际上还是用户吃亏。
还有平时扫码领付款抵扣券,虽说数额不大,但起码都要比什么都不给还处处想索取的腾讯显得更亲民。余额提现到银行卡这方面也是如此,只要是收款码收到的钱,都可直接免手续费提现到银行卡,微信支付这边却什么也没有。
对于商家而言,支付宝相关的支付产品更容易开通,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流程;风控方面虽说不算特别恰到好处,但至少不会像微信支付那样无脑一刀切,而且被误封也可以随时找到人工客服申诉解封;产品的费率也都普遍比微信优惠,也无附加费用,收款也是实时到账。
总的来说,支付宝对普通用户而言,只要不大额使用借贷产品,只会得到更多优惠而不是像微信那样倒贴钱;对商家而言也更加友好、实用。
要说阿里家的缺点,就是野心有点大,想要垄断一部分市场。不过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甚至说不算是一件坏事,因为支付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把用户养肥后疯狂割韭菜的行为。而腾讯不这么做,只是因为它已经垄断过了(想想微信在中国的地位),至于政府为什么只对阿里出手而不对腾讯出手?我只能说,呵呵,懂得都懂。
新浪
新浪公司旗下的产品也不算特别少,不过用户体量最大的还是要属新浪微博。
这是一个我以前曾经多次想尝试融入、使用,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的社交类软件。原因很简单,热搜和推送永远都是八卦、明星之类的占据大头(本人对娱乐圈、八卦之类的东西没有丝毫兴趣),而且是只要花钱就能上;刷微博时广告也多到让人反感。这个软件带给我的感受就是奇葩,我实在找不到第二个这般规模却能让我感到十分反感的网络产品,整个平台都充斥着铜臭味,能活下来估计也就是靠对明星八卦感兴趣的人群了。
后话
中国互联网厂商和国外互联网厂商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利益的态度,中国互联网厂商往往都是将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国外互联网厂商则是将产品质量和体验放在第一位。由此带来的差别除了产品带给用户体验上的不同,更多的则是产品的臃肿度。
用过Telegram(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大体功能与微信一样)的用户应该都知道,这个软件十分的简洁,除了最近新增的“动态”功能和原有的聊天功能,别的什么都没有,整个软件的安装包到目前为止也不过60多MB。即使该软件的功能如此简单,但它的更新频率仍旧不低于微信,通过官方每次发布的更新日志,我们都不难发现开发团队的的确确在认真优化、更新这款软件。
反观微信,最基本的聊天功能尚不能令人满意,就已经开始通过小程序、搜一搜、视频号等各类附加功能敛财。优化、精简、提高性能等更是不可能,甚至连每次的更新日志都是一句敷衍了事的“修复了一些已知问题”。
而微信这种做产品的态度只是万千中国互联网厂商的一个缩影。比如国内影视平台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和YouTube做对比,你会发现国内的视频平台有各种套路等着你,什么超前点播、会员等级,以及附加的粉丝团、社区、购物功能;而YouTube只是一个纯粹的视频平台,普通用户和会员用户的唯一区别就是VIP视频的观看权限。
中国的每一款大厂互联网产品,几乎都在竭尽所能地做到“全能”,只要能赚钱的功能或模块,统统都要加上,主打一个“别人有的我不能没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
也许会有人说,没人逼你用这些互联网产品,你不喜欢可以不用。可是当你周围的人都在用,没有它你就会寸步难行的情况下,个人用户有得选吗?——我们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因此运营这种大型互联网产品,不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一种责任。如果担负不起这种责任,那么就不要让用户来承担恶果。
中国互联网不仅是大厂理念的问题,从底层架构起就已经远远落后于海外。2024年了,在这个全球都支持Anycast的时代,我们中国特立独行;在这个互联网无比开放自由的时代,我们中国有备案、有各种前置许可证;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我们中国有网络墙,美其名曰“阻止不良信息”。
某种意义上来说,造成国内互联网如此糟糕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国内这些互联网厂商,政府的网络墙似乎才是更大的“凶手”。网络墙的存在,隔绝了国外优秀的产品,使国内劣质网络产品没有有力的竞争对手,进而更加肆意妄为。
而至于那些所谓令人“骄傲”的最新成果(比如IPv6什么的),即使取得了再大的进展,有了再好的实验成果,最终落实不到用户头上,依旧只能是空口白话,实在不值得吹捧。
最后,我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仍旧没有摆脱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枷锁。至少,在互联网方面是这样的。
15 条评论
很早以前我各种主流的软件都尽可能不依赖国内的互联网大厂的了(外卖打车购物除外,没办法离不开),完全是因为这些大厂吃相太难看,各种东西臃肿、难用、套路,即使如此还有一堆人将这些产品捧上天。
唉,真的服了,哔哩哔哩早期抄袭niconico,现在成了中国的YouTube。我就想知道,为什么哔哩哔哩里面也有会员购和个性装扮抽卡的氪金活动,我真的服了,不会给用户花一分钱真的是笑话。也许墙内的互联网只有氪金,抽卡等。
中文互联网本来就乌烟瘴气的,无论是信息质量还是各类软件产品都是垃圾。
国外的厂商才是真正的做产品,你看谷歌的搜索结果就不会有什么谷家号,更不会有“画蛇添足”又“自作多情”的AI自动回答,明明想安安静静地看搜索的结果,百度就硬是强制塞一个自动回答,是真的很蠢!又tm影响浏览体验!
谷歌的实力很强,人家就没有摆什么谷歌的AI出来自动回答,而且国内版的必应也没有弄这个。
让人感觉百度搞的自动回答简直纯装逼。回答的东西也是“前言不搭后语”,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在没有安装广告屏蔽插件的情况下是无法选择手动关闭的!
百度文库也是,又“自作多情”地弄一个AI在旁边,“美其名曰”可以总结某一篇文档。我根本就不需要这个,也没几个人用!依旧无法手动取消!
百度网盘的手机版也有一个所谓的AI,好像叫什么“云一朵”吧。强制分析用户存在网盘里的电视剧,给自己的AI模型feed训练数据!也是“美其名曰”AI代看并总结。我都还说没同意呢。你看看这是不是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呢??
正是因为有了防火墙,所以这些垃圾国产App才敢有恃无恐地侵犯用户隐私和严重干扰使用体验!
百度的AI智障回答真的是恶心的让人想笑。
国内的互联网生态并不适合个人博客网站而已,尤其是个人网站商业化之路基本已经被堵死了都!这点儿跟国外有很大的区别的!
国内互联网厂商有一典型缺点:别人有的我不能没,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投入有限必然不可能样样精通,但互联网厂商本就坐拥亿万流量与资本,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另外,国内用户也不像国外用户一样有付费的习惯(软件、付费阅读等方面尤为明显),就导致低价、免费等产品往往有更多人去使用,即使他们明白未来自己会成为韭菜。而个人、小公司势单力薄,显然不可能在价格上打赢,若是拼服务,也基本上干不过对面挥金如土般的推广。
你自己看看百度,现在搜索结果100个里面99个自己的,都是垃圾内容
百度如果还这样下去的话,不敢说会死,但一定会进一步半死不活(因为许多普通人遇到问题几乎是下意识的用百度而不是其他搜索引擎)。
目前我喜欢用微软必应。必应不仅对用户友好,而且相比于百度,必应是真正把站长当“人”看了。
哈哈哈 我的网站百度一个月不收录,Bing一天收录2000 只要按照规范去做 去提交 就立马见效 google也可以 就是国内的一个比一坨垃。
百度,你问问身边正常人多久没用过百度了,女生80%小红书,做饭看小红书抖音 讲课 讲题B站抖音,我们什么情况下会看百度?
想看垃圾的时候
百度搜到会看什么?
只能看到自己不断扩大的SB产品矩阵
我身边有一个网站百万流量,百度收益从30万变成了几万 网站直接出手不做了 身边好几个。
百度变现能力或者说移动端变现能力越来越差。
百度自身也压AI,对于搜索的资源 费用 人力也在降低。
百度逐步走向死亡。
天下确实苦大局域网久矣,不过有几点还是要说
1. 不是说只有国内厂商永远以金钱为唯一目标,不如说厂商归根结底就是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当然,除了非盈利及开源项目),注重优化产品质量与体验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来使用,进而达到创收。那么为何外国厂商会去选择利好用户的这条路来创收,而中国厂商却总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敛财,罔顾用户体验,说到底还是因为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因此,二者的差异不是在对待利益的态度,而是所处的市场环境。
2. 墙是政治产物,现有的施政方针不改变,则墙的问题无解,再往下讨论,就有些危险了。不过话说回来,实际上追随开放自由的互联网实在是幻梦一场,互联网的存在形式就注定其没法做到真正的开放自由,尤其是现在各国都开始注重对于互联网内容的管控的情况下……扯远了,但是中国肯定是管控最严格的国家之一,这点毋庸置疑。
3. 墙确实是房间中的大象,但是现时要想解决大局域网的问题,非得无视这个大象不可,要从其他角度去改变市场环境。当然,不能指望任何一家厂商自己靠道德感去良心发现,优化市场环境只能靠政策、法律和更多的优质厂商等等因素建立起来的机制倒逼。虽然直接开放墙的手段很痛快也很有效,但实际没有任何可行性,甚至没什么讨论空间。
4. 虽然很遗憾,但是普通人只能做到能不用就尽量不用,我们对抗垃圾应用的手段几乎是缺位的。
很清晰的答案!利益确实是所有商业性厂商的最终目标,只是对于用户而言,国外厂商的营销策略更能获得用户的认可,更愿意使用(这点我确实没有分析得很清)。
至于墙的存在,也并非只有缺点,至少从大局上来说,它减少了国内用户对海外产品的依赖,不至于处处受到国外厂商的限制;但是对于普通用户以及咱们这些互联网爱好者而言,不自由的感觉肯定是不舒服的,尤其是在国外产品看起来体验更好的情况下。
个人看,直接去掉墙的确是一个不现实也不合理的事。墙需要与政策、环境相结合,为用户寻找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简单粗暴一点说就是促进国内网络产品更加人性化,即使有墙的存在也不会因国内互联网体验不好而抱怨)。不过目前来看,我们距离这个“平衡点”,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你说的这几家公司,我都任职过。我只能说,外行就是外行,总以为自己好像很懂这些公司,真的幽默!这些公司何止你说的这点问题!
等下!是友军!
四十米的大刀差点没收住。
那是,毕竟是两年半都喷不完的存在哈哈